這13個消毒劑常識,你一定用得到
消毒劑是醫院落實各項消毒工作的重要工具和載體,正確、合理使用消毒劑是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能。下面這些關于消毒液的常識,你都了解嗎?
(1)不應使用過期、失效的消毒劑;不應采用甲醛自然熏蒸方法消毒醫療器材。(2)含氯消毒液、過氧化氫消毒液等易揮發的消毒劑應現配現用;過氧乙酸、二氧化氯等二元、多元包裝的消毒液活化后應立即使用。滅菌劑、皮膚黏膜消毒劑應使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規定的純化水或無菌水配制,其他消毒劑的配制用水應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3)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濃度應符合使用要求;連續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應進行有效濃度的監測。
(4)采用化學方法消毒、滅菌的醫療器材,使用前應用無菌水(高水平消毒的內鏡可使用經過濾的生活飲用水)充分沖洗以去除消毒劑殘留。
(5)不應采用戊二醛熏蒸方法消毒、滅菌管腔類醫療器材。近年來基層醫院多次發生因戊二醛浸泡手術器械導致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事件,因其具有毒性,由于器械處理后不易充分沖凈戊二醛殘留,故建議醫院限制其使用,主要用于胃鏡的高水平消毒。醫務人員采用戊二醛消毒時,應注意個人防護措施(如腈或丁基橡膠手套、護目鏡),最大限度地減少皮膚黏膜與戊二醛的接觸。
(6)臨床科室可用0.2%~0.5%的過氧乙酸浸泡消毒體溫表10~30分鐘,但要做到現配現用,存在一定的難度。
(7)碘酊是最經典的皮膚消毒劑,在臨床應用中因消毒后需要脫碘、對傷口有刺激性等問題,醫護人員覺得使用不方便,但注射、穿刺及手術部位的皮膚消毒應首選碘酊。碘酊不應用于破損皮膚、眼及口腔黏膜的消毒,不應用于碘酊過敏者,過敏體質者也應慎用。
(8)碘伏是碘、增溶劑和表面活性劑的混合物,因為使用后不需要脫碘,相對無刺激,在臨床廣泛應用。碘伏因載體不同品種很多,皮膚消毒基本都選擇原液(含有效碘2000~5000mg/L)擦拭;口腔黏膜及創面消毒采用含有效碘1000~2000mg/L的碘伏擦拭;對陰道黏膜及創面消毒采用含有效碘500mg/L的碘伏沖洗;消毒作用時間為3~5分鐘。
注意:臨床使用碘伏棉簽或棉球用于注射部位皮膚消毒時應確保消毒作用時間,不能在擦拭后立即進行注射。
(9)氯己定有累積活性,能持續抗菌,常與醇類復配用于外科手消毒和衛生手消毒。20000mg/L的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消毒液常用于手術部位、注射部位的皮膚消毒。國外建議使用20000mg/L的葡萄糖酸氯己定對耐藥菌患者沐浴以去定植,也可用于患者術前皮膚沐浴。
(10)WHO在《醫療活動中手衛生指南》中大力推廣醇類消毒液用于手衛生,研究證實70%~80%的乙醇可滅活親水性病毒如甲肝病毒和腸道病毒(如脊髓灰質炎病毒)。美國CDC《醫療機構消毒滅菌指南》認為“人們普遍低估了醇類的殺菌特性”,乙醇的最佳殺菌濃度為60%~90%(V/V),60%~80%的乙醇有很強的殺滅病毒作用,能殺滅所有親脂性病毒和許多親水性病毒。此外,乙醇能有效地用于溫度計(包括口腔、直腸溫度計)的消毒。
(11)新潔爾滅是單鏈季銨鹽的代表,常與醇類消毒劑等復配,國外已廣泛用于醫院環境、物體表面的消毒。
(12)含氯消毒劑次氯酸鈣類含氯消毒粉主要用于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消毒,消毒粉中有效氯含量一般需達到10000mg/L,攪拌后需作用2小時;對醫院中的污水進行消毒,消毒粉有效氯含量按50mg/L投加,攪拌后需作用2小時后排放。
(13)生物消毒劑是利用從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的天然抑菌成分、多肽、生物酶類,及基因工程方法生產的生物酶類、多肽和化學方法合成的多肽等配制的消毒劑,目前研究比較成功的是復合溶葡萄球菌酶制劑,可以高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等,可用于所有創面感染的預防和治療,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有特效,也能殺滅口腔常見的葡萄球菌、鏈球菌、白色念珠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可用于牙齦炎、咽喉炎、冠周炎等口腔常見疾病的輔助治療和上呼吸道感染、齲齒的預防。
上一頁 怎樣選擇消毒方法? | 下一頁 醫用消毒液的使用要求 |